浦江人以前是这样过清明的

年,浙江浦江上河采茶节(高攀摄)清明时节话清明

作者│善意

清明是个古老的节日,这个节日至少包含两层意思:时令节,扫墓节,内容很丰富。中国的名称不论地名、山名、河名、节日名很多都饱含深意,顾名思义可略知大概。清明的日子风和日丽、气清景明,春暖花开、水清山明,春雨滋润、万物皆洁,故称“清明”。浦江话清明与聪明音近,把清明节说成聪明节,认为清明节出生的人特别聪明,邑人夸赞聪明人时会用“你(他)是清明日生的”这句判断语。清明是个播种的季节,又是播种的临界期,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本地以清明节为起始日,可以露天栽植瓜果豆角、茄子、番茄、苋菜、苦麻等夏菜。过早种植的话,气温达不到要求,成活率低。邑人以稻米为主食,种水稻培育好秧苗是关键,谷子出田,定格在清明日,行动统一约定成俗。根据历来的经验,清明前播种气温尚低,容易烂秧或引发僵苗。播种过迟,秧龄不足,影响产量。清明这个节气在农民的心里有特殊的位置。旧时在人们的意识中,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地方有土地爷爷,田地有田公田婆管辖。谷子播下后,用一帖烧纸摊在秧田田塍侧面,上插三炷香,作为拜托田公田婆看管好秧苗不出病害的礼物,这个拜托不到位心里不踏实。过了清明开始春耕,春耕的田块,从去年秋开始歇着,因此农民把春耕称翻歇田。此时,花草(又称绿肥)进入生长旺盛期,也就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作饲料老嫩适中,正是翻耕的适期。

清明节徒步到野外游玩称踏青,享受大自然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清明风光。这是历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活动,如今居住在城市水泥森林里的居民,窝在办公室里的公务员白领,困在学校里的师生,踏青正是好时光。对农民来说,天天在山川大地上享受着阳光雨露,踏青多此一举无兴致。

清明日吃清明馃,它用米粉和一种叫“青”的野草混合做成。“青”是菁、绵草、嫩艾叶三种野草的总称,都不能当野菜吃。清明前十天半月就该去田野里寻找采摘了,把采摘来的“青”去杂洗净放在锅内煮熟,捞出来沥干加上少许熟石灰,放在缽头内压实,让其慢慢腐烂,至清明取出来淘洗除净石灰质,榨干水分放入石臼内捣烂成团,这团块青色故取名“青”。“青”加入米粉和适当水量拌和后再捣,使“青”和米粉混合均匀,捣得越透做成的馃越可口。这时白米粉捣成了青色的粉团,做成的馃青青如翡,色泽美观。做青馃要费这么多手脚,不为填饱肚子,也不为尝新品野,而为表示种田人的愿望:播下的谷子出苗青青,插下的秧苗快速返青,禾稻长得如青馃之青。做清明馃邑人称夹清明馃,夹进的馅有咸味甜味两种。咸馅用时新的咸九头芥、豆腐、春笋混合炒成。甜馅用红糖。咸甜各有风味。清明馃有三只角,模拟木犁的犁头,非三角不为清明馃,三角形是犁头的标志,意味着清明已到,春耕开始,提醒家人应刻不容缓摩拳擦掌做好准备,投入接踵而来的繁忙农事。故有“吃了清明馃,小侬生耳朵”之老话,意思是说过了清明农活忙起来,小孩应随时竖起耳朵听从大人使唤。清明节清早烧通天饭,传说吃了通天饭能破晦气消灾祸。户外露天烧的饭都称通天饭。在屋外的前墙或后墙墙脚,用几块石头围起一个炉膛的样子,撬来家中灶上的小锅放在上面烧,用籼米、糯米、乌豇三种粮食混合煮成。烧的柴必须是从野外捡来的干柴禾,以鸟窝(喜鹊乌鸦用细枝作窝)和丢弃在户外的损坏后散架的尿桶板为最佳燃料,并不是它干燥易燃,而另有蹊跷。这用鸟窝尿桶板烧出来的饭为正宗通天饭。通天饭鸟雀也有口福尝新,每家都会端上一小碗,用手一撮一撮抛上低屋顶,等候鸟雀来吃。破散的尿桶板平时是禁忌用来烧饭的,大概嫌它脏,可是烧通天饭时就变为抢手货。大家还不顾安全爬树找鸟窝,一边又抛通天饭喂鸟,爱憎立场分不清。每逢清明节来临都会想起这个问题,老是猜不透,曾请问过年岁比我大的老农,也一问三不知。这个怪现象是个解不开的谜。小时候贪玩好胜,曾与同伴们一起爬上树顶捅喜鹊窝来烧通天饭,还掉下两个蛋,被愤怒的喜鹊妈妈喳、喳、喳的骂个不停。我们还幸灾乐祸。烧通天饭要另起炉灶,另外找柴很麻烦。二三十年前搬个风炉至天空下生起炭火,端只钢精锅烧煮很省心,也算通天饭。十几年来信念渐渐淡化,没有烧过通天饭,这个习俗被历史车轮碾碎了。敬宗祭祖是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儒家思想。清明节上坟秦代就有记载,唐代已盛行。柳宗元《与许东兆书》:“田野道路上士女遍满,卑隶佣丐皆得上父母坟”。明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书》中写道:“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樽榼,轿马后挂楮锭者,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则孤坟矣。”从中可见,唐朝至今清明日上坟的场面、祭品基本无变,就多出了不合时宜的燃放爆竹一举。从“田野道路,士女遍满”这句可知,唐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尚未形成。看来还是唐代人文明。农耕社会手艺人打短工者点日或按件计工,都没有假日,只有少数给财主做长工以年薪计酬,规定管饭,正月廿上工,腊月廿五下工,常年唯有“清明三,冬夜(至)四,歇不歇,随你自”。假日的主要意义是安排你上坟的时间,上完坟没事干,不如提前去上工,故有“歇不歇,随你自”之说。过清明的种种习俗,许多被改革后的经济浪潮吞没,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只保留了一个上坟的习俗,踏青也被旅游所取代了。▲一个有文化情怀的浦江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xiuzixun.com/afhzz/11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