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邻三月,从武汉来上海,点名要来我家吃饭。
提前备了菜单,四个人,五个菜。有两道是费时的功夫菜。老伙食都知道,功夫菜之间,不能让人久等,须得安排一个快手菜。
做快手菜不难,难就难在我答应邻三月,做一桌有文化符号的菜,每一道菜都得各有渊源。这个快手菜,是为了赶时间,但总也不能随手炒个菜,硬生生端上,太突兀,那就缺了文化。
想起现在正是米苋上市的时令,文青祖师奶奶张爱玲有过一段对于米苋的描写,极美。
“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红花,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同的锯齿边大尖叶子,朱翠离披,不过这花不香,没有热呼呼的苋菜香。”
灵机一现,就做苋菜。
吃饭时和大家分享了这段话,一盘三块多的米苋,因为有了祖师奶奶的加持,挤在一堆大菜里,倒也不显得寒碜和单薄,反而有点点小家碧玉的拿捏和精致。
台湾卤味
素蟹粉
家传臭豆腐
港式咸柠七
自制梅子酒
如果不知道张爱玲这段话,不过就是一盘时令苋菜,凑一点时间。所以懂吃的人就说,能说出来的菜一定比做出来的菜好吃。
讲到吃,文人胜于厨师。
清朝袁枚写《随园食话》,文字简单清爽,菜谱人人可照做。袁枚还喜欢将某菜做法,出自何人何家,都写了出来,今天好多美食家都效仿这个写法,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是袁枚只是爱吃会吃,他本人并不会厨艺。
我自问倒是爱吃,也能做几道菜,所以在朋友圈里,大家都习惯看果果我晒美食,晒食材,也晒点传统文化。
这次很多朋友听说我居然报了据说是鸡血男秋叶大叔的写作营,真的讶异。毕竟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毕业以后,除了驾照被扣光了十二分,不得不被动参加了交通法规的学习班,我几乎没有主动的去参加过任何课程。
我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对文字也好,对美食也好,都有自己的感觉和坚持。但我也是一个情绪化很强的人,有时候内心明明体验到很多想法,却总是不想提笔。
认识秋叶大叔之前,没觉得自己会和他有交集,认识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有自己坚持的人,而且极有韧性,正是我所缺的。更没有想到和他聊到传统文化,也有共鸣的时刻。他说我的文章可以学汪曾琪,走白描风格,简单随性就好,只需要把寻常人家的普通食材,用文字勾勒出生活的滋味。
这话深得我心,知道他开了写作班,就报了。
和别的学员一样,发现大叔讲写作是出乎意料,既没有说“如何用写作赚钱”,也没有套路“如何起标题”,反而一上来就谈如何用结构化思维琢磨自己的定位;如何用复利式思维去评估写作的价值。两次分享听下来,发现秋叶大叔他还真让我有了重拾写作的兴趣,写作这个事情,果然是要细腻体验生活,也要用理性去坚持。
碎碎念了这样久,也是怕被微商搞得杯弓蛇影的朋友圈,觉得我在写推销写作课的软文。
这次去参加学习,我初心只是想在文字渐渐被图文、短视频取代的年代,希望大家还能意识到,人世间还可以有简简单单的文字,让一盘三块钱的米苋,折射出光芒和力量。好的文字就是好的文化符号,好的文化符号才能为我们的美食带来高级感。
汪曾琪写美食有篇名文,叫《五味》,里面写到山西人喜欢醋:
“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吃醋过年,真是一绝!”
上完秋叶大叔的写作班,希望不久后的一天,我也能写出这种简单随性,又有文化符号的文字。
话说做一个能谈点文化的厨师,从来就是我的梦想啊。
划重点
这篇文章昨晚三点多写到四点写完,今天发给大叔指正,大叔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气口上不顺畅的地方,经他指导,整篇文风酣畅了很多。服气!和牛人结伴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最后再次正式的感谢一下大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