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名字叫金不换,有酒商标是金不换,有药品学名叫金不换,还有众所周知——药材“三七”的别名也叫金不换。夏天来了,有一种时令菜也叫金不换:就是苋菜了。
?
苋菜被称作金不换,可见其营养价值之高。这可以跟农谚相互印证——“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也或许,农谚这句话就是苋菜别名“金不换”的渊源。
?
连着吃了一周的凉拌苋菜,他娘还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今天下班时候,问晚上想吃什么,果然又是白问——照例“凉拌苋菜”。郑州这边不怎么吃凉拌的,大概都是用来下面吃的。不像老家。以至于我去买菜时候,那个识得我的蔬菜店的老板经常要咧嘴笑笑,继而嘟哝一句:又吃苋菜呢。我也总是敷衍着说:你这苋菜好吃。其实也不是敷衍。我是吃绿色苋菜长大的,紫色的苋菜还真不习惯。可是现在菜市场里边都是紫色的大行其道。小区附近,也只有这家店有卖绿颜色的苋菜。不过,不管紫色,还是绿色,纯粹是个人爱好,营养价值应该差不了多少。我把苋菜的营养价值“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减肥排毒”发给了孩子他娘,先是回了一句:“果然能减肥。”继而,缀了一句,“这个夏天,通过吃苋菜,让我摇身一变,成为苋菜的模样。”这苋菜也成了苗条的代名词?果然是我孤陋寡闻了。
?
因为小时候家里有菜地的缘故,那时候大棚极少,所以只能吃“时令菜”——这是好听的,那时说的是——地里出啥我吃啥。吃时令菜,人们有得选择;一旦是后者的口气,那就是没得选择,只能被动的吃了。还好我还有得选择,起码可以在绿、紫色之间选择。
?
每次都是买两捆,实在觉得一捆不够吃。买回到家,拆开捆着物,一根一根只是掐了头,留下大的叶子,其余的根茎、小叶一股脑弃之不用。做了几次,觉得根茎可以再留长点——折断的时候,离根三指左右的茎部还是脆生生的,一点都不老。于是,节约了原材料,一捆就够了,也省得一根一根在洗菜盆里来回挑拣。大刀阔斧一剁,扔洗菜盆里,淘两遍,就等锅里的水开了。当然,得把马齿苋找出来。要说马齿苋的药效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它富含脂肪酸,能够改善血管壁弹性,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很有利,但是,那个酸味,个人觉得还是比较重,所以,总是把它拣出来——它的根茎那么红,一眼就可以看得到。
?
水开了以后,拢起苋菜,离开水面,抖了几抖,嚯的一下,覆盖在开水里。本来还如凶神恶煞般冒着泡的沸水,一下子归于平静。那锅里的苋菜由翠绿慢慢的变至墨绿,体内的纤维正在慢慢被熔断。随着水温再次升高,浮在水面的乱七八糟的苋菜,慢慢地往水下沉,继而,随着水的沸腾,苋菜由捆状,渐次散开,直到一根根的紧挨着,趴在水面上,仿佛是排兵布阵的队伍。
?
大概三分钟的光景,本来笔挺的根茎、齐整的叶子在高温下蔫了下来。连忙用筷子夹一根出来,吸吸溜溜就到了嘴里。白水苋菜,真的很好吃。尝过鲜之后,把笊篱伸到锅底,往上一抬,水落苋菜出。上面是氤氲的热气,下面是淋淋漓漓的热水。顿了一下,扣在了早已接满凉水的菜盆里,再用笊篱摁住苋菜的身体,往水里压力几压,又捞出来,放在漏盆里,待到放凉时候,双手拢、握了一团,用力一挤,绿色的汤汤水水从指缝中快速溜走。苋菜被捏成了一个大团或者几个小团,放在案板上,呲溜,手起刀落,刀从中间把苋菜一破为二。
?
装菜入盆。拍几个蒜瓣,淋上几串香油,滴几滴醋,洒一勺盐,筷子飞快的撩拨起来。苋菜吸油吸的厉害,搅慢了,油就有点放少了的错觉。恐怕搅的不匀称,挑,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从下往上,从左至右,从前到后,度无死角的凉拌之后,“山顶隐白雪”就做成了。
?
最难忘的是,父亲淋过香油之后,看着壶嘴外勾出的香油,正要往下留,飞快的把油壶靠向嘴边,或者是嘴巴快速伸向油壶,又是“呲溜”一下,那想开溜的勾出来的香油就成为父亲的口中之物了。
?
父亲的这一招,我却是学不会的。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