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诗鉴——谷雨
谷雨时节
雨生百谷夏将至
杨花柳絮随风舞
草木微摇。
谷雨时节,
谷雨谷雨,雨生百谷
杜鹃声声啼
布谷催耕种
此时春光尚未远去
正是庄稼生长的关键时期
不负春光,莫负韶华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文/许少波
谷雨
一候?萍生
《七言诗》
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喝谷雨茶
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二十四节气诗鉴——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雨纷纷
清明时节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同时借助清明节的特殊传统意义,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以及对家里亲人的思念。突出天涯游子的孤独之感。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二十四节气诗鉴——立夏
立夏时节
看云,待风,听雨,赏荷,品诗
立夏趣事,与君共享
《立夏》长卿
南疆日长北国春,蝼蛄聒噪王瓜茵。
新尝九荤十三素,谁家村西不称人。
长卿的一首《立夏》从立夏由来、立夏三候、立夏饮食及立夏习俗四个方面向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那让我们一起随着文字走进这个充满趣味和生命力的节气。
一、“南疆日长北国春”·立夏由来
5月5日或6日立夏,是象征夏季开始的节气。“立夏”时节,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日益北上,气温地温越来越高,随着雨水逐渐充沛,农作物生长渐旺。此时,田间管理自然日益繁忙,所以有农谚说:“立夏三朝遍地锄。”“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春,万物萌生、蠢动。夏,假也。假者,方呼万物而养之。宽假万物,使其繁盛。“农忙自兹始”,也就是说立夏是农村里农务繁忙之始。从以下的故事和儿歌中能够略见一斑。
首夏山中行吟
明·祝允明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农事歌
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粮棉作物勤松耪,灭草松土根下扎。
水稻插秧突击搞,季节不容再拖拉。
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闲散地上种黍稷,南坡北洼栽地瓜。
小猪要动大猪静,放羊满天星为佳。
静水鲤鱼流水鲶,科学喂养鱼龟虾。
二、“蝼蛄聒噪王瓜茵”·立夏三候
宴散
白居易
江南孟夏天,
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
蛙声作管弦。
《礼记》描述的立夏物候,是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根据《礼记训纂》,“蝼蝈,蛙也”。立夏之后,“听取蛙声一片”,著名的“天气预报员”开始亮相、发声了。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认为蝼蝈是“生穴土中”的蝼蛄。其实甭管特指哪个,立夏之后,各路“歌唱家”都开始纷纷登场了。
在因夏而鸣、而出、而生、而秀的物候次第中,古人以顺应而不冲犯的礼敬之心乐享着天地赐予的“麦秀风摇,稻秀雨浇”的繁盛田园。立夏时节,恰是草们、苗们的青年节。风小了,雨多了,“立夏无雨,碓头无米”。万物领受着雨露阳光的滋养。
三、“新尝九荤十三素”·立夏饮食立夏
吴藕汀
多年不见小黄鱼,
寄客何来樱笋厨。
立夏将离春去也,
几枝蕙草正芳舒。
1.立夏茶我国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
2.立夏饭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
3.立夏见三新
立夏之时,各种果蔬纷纷成熟,江南一带立夏这天要遍尝新鲜之物,即所谓“尝新”,有“立夏见三新”“樱桃九熟”之说。此时,立夏正值蚕豆、青梅、樱桃、新笋等果蔬上市,这些新鲜食品成为立夏必不可少的节物。杭州立夏日有“三烧五腊九时新”之说,“三烧”指烧饼(当地人也称夏饼)、烧鹅、烧酒;“五腊”指黄鱼、腊肉、盐蛋、海蛳、清明狗;“九时新”指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黄豆笋、玫瑰花、乌饭糕、莴苣。
四、“谁家村西不称人”·立夏风俗
1.秤人 古时立夏日有“秤人”之俗,到立秋再秤,看经过苦夏,瘦了多少。酷暑之下,大汗淋漓,正是最好的减肥季节。 有意思的是,当时“悬以大秤”,民间形容是,“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诗句中的燕指的是赵飞燕,环是杨贵妃。闺秀都走出了深闺,悬秤看来像是秋千,实则在秤人。
2.斗蛋游戏
“立夏蛋,满街甩”,斗蛋通常是小孩子们的游戏。要用熟鸡蛋,一般是用白水带壳煮的囫囵蛋,经冷水浸过,然后装在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兜里,让孩子挂在脖子上。斗蛋的规则挺简单,说白了就是“比比谁的蛋壳硬”:大家各自手持鸡蛋,尖者为头,圆处为尾,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斗破了壳的,认输,然后把蛋吃掉,而最后留下的那个斗不破的小强,被尊为“蛋王”。至于为什么要斗蛋,民间的说法是:“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难”。
学到这儿,真让人不禁感叹,立夏可真是一个有美味、有趣味、有人情味的节气,那么最后用一首以《立夏》命名的古诗结束今天的分享:
立夏
宋薛澄
渐觉风光燠,徐看树色稠。蚕新教织绮,貂敝岂辞裘。酷有烟波好,将图荷芰游。田间读书处,新笋万竿抽。二十四节气诗鉴——小满小满
江河易满
麦穗初齐
五月人倍忙
田家少闲月
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小满后,天气渐渐由暖变热,并且降水也会逐渐增多,民谚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说法。
小满
小满三候
苦菜秀
小满之日“苦菜秀”,苦菜,多年生菊科,春夏开花,感觉火气而生苦味,嫩时可食,有清热去火的功效。
靡草死
后五日“靡草死”,靡草,按东汉郑玄的解释是荠、葶苈之类枝叶细的草,葶苈三月开小黄花,四月结子,因为是阴气所生,到入夏畏于阳气,便枯死了。
麦秋至
五日后,秋麦至,夏麦可以收割了。
小满
五绝·小满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宋代诗人欧阳修在《小满》一诗中,生动地写出了小满时节百花渐落,正在灌浆饱满的麦子在风中随风摆动的美好画面。
小满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中国自古以丝绸闻名世界,也是用桑蚕丝织绸最早的国家。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的其中一首诗中,描写了小满时节农家耕田织布的景象。诗中写道:农民们白天外出劳作种田,夜里搓线纺布,村里的男女都在忙碌着,孩童们虽然不懂耕种和织布,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小满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蜻蜓是一种有着特色翅膀、长长身体和球形眼睛的小昆虫,多生活在山间水草茂盛的地方。小满时节,温暖晴明的天气里,就能看到蜻蜓在池塘、湖泊、沼泽等地飞舞。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小池》一诗中,细腻地描写出了小池周边的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泉眼默默冒出潺潺细流,娇嫩的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的叶角,就有顽皮的蜻蜓站在了上面。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有小满却独缺大满。“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满,但不是太满;盛,但不是极盛。人生凡事都不能满,满则招损;了以人生又不能不满,不满便是一种遗憾。人生小满,足矣。
二十四节气诗鉴——芒种
芒种时节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芒种一番新换豆,
不谓螳螂生如许。
鵙者鸣时声不休,
反舌无声没半语。
芒种
唐·元稹
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一候螳螂生:芒种之日“螳螂生”。螳螂深秋时节产卵,一个卵里有一百只螳螂幼崽,在芒种气节时破壳而出,能捕捉害虫。
二候鵙始鸣:芒种后五日“鵙始鸣”。鵙[jú]指的是伯劳鸟,五月开始鸣叫。“劳燕分飞”的劳指的就是这种鸟,当伯劳鸟遇见燕子,伯劳鸟东去,燕子西飞,指短暂相遇后之后就离别了。
三候反舌无声:再五日“反舌无声”。“反舌”是百舌鸟,喜欢学其他鸟的叫声,但在此时不再发声。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俗话说,“芒种芒种,连收带种”。此时大麦、小麦都已成熟,急需抢收,夏播作物也进入播种最忙的时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这样写了麦收前的情景:农人一年四季很少有清闲的时间,特别是五月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月份了。夜里挂起了干燥燠热的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就已发黄成熟。妇女们担着用竹篮盛着饭食到田间送饭,孩子提着壶水在后面跟随,收割小麦的男人站在南冈上,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被太阳烘烤着,精疲力竭的他们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为珍惜夏日时间抓紧抢收。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黄梅时节来到了,本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描写出了安静美好的初夏田园风光。
送花神
古人相信有专门的神祇管理人间百花,俗称为“花神”。花神在春季下凡安排百花开放,过了芒种以后,人间进入暑天会越来越热,不适合花朵开放,所以花神就在芒种这天回天庭,百姓就要在这一天为花神饯别,以感谢花神对人间的眷顾,期待明年再会。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曹雪芹曾记载道:“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在这一天,贵族和富家女子常用花瓣和浸泡一夜的柳枝缠绕编织车、马、抬轿等,或者用锦绣绫罗叠成旌旗幢幡,然后再用彩色丝线系在树木枝梢和花朵根部。一阵风飘过,只见花枝招展、绣带飘摇,煞是好看。不过整体说来,这段时间正是农忙季节,百姓们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