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美,美在景,也美在食。
乡土美食是开启浙江文化风景的窗口。7月起,钱江晚报“寻味浙江”栏目聚焦你的“家乡美食”。
我们通过小时新闻吃货圈社群向大家发出征集,邀请大家来晒出自己家乡的美味。记者将在大家的“导航”下,走进浙江的“美食之乡”,寻找当地的特色美味。
MID-AUTUMNof
第四站我们来到了余姚。余姚自古人杰地灵,是姚江学派的发祥地,也是虞世南、王守仁、黄宗羲、蒋梦麟、沈君山等人的故乡。好山好水出美食,余姚人对吃也是颇有特色。
早上7:30父子烧饼店俗话说得好,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当地朋友说,煎包煎饺这种早餐杭州也能吃到,要吃就吃个不一样的。于是带着小时新闻记者来到一家专门做余姚烧饼(焦饼)的街边小摊——父子烧饼店。
这家店在新西门路开了三十多年,早餐高峰的时候,有人一来就是几十个的买,排队也见怪不怪了。
隔着老远就能闻到旺油锅炸制食物时飘出的油香味,可谓未见其店,先闻其香。门口最显眼的就是油锅、烧饼炉子和不锈钢的金属案板。大哥炸油条,小妹做烧饼,手上一刻不停。无论是油条还是烧饼,几乎都是刚出锅就被买走,没有剩余。
父子烧饼店到现在用的还是中间烧炭的木桶老炉子,把做好的生胚直接贴到炉壁上,这个活儿特别考验师傅的经验和手速。做烧饼的小妹是老板的亲戚,已经做了五六年了,手艺麻利得很。
店里最热销的是葱油烧饼。烤好的烧饼带着炭火烘烤后才有的烟火气,乍一看,除了颜色更加金黄之外,也没什么别的特别之处。但是一咬下去,伴随着“喀兹”的轻响,烧饼香酥掉渣,带着浓浓的葱香味和隐约的奶香味,内里层次分明细密,千层烧饼名不虚传。
小妹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店里的烧饼之所以好吃,原因之一是料足。只见她左手拿着面胚,右手狠狠地填上几乎与面胚一般大小的猪板油,再沾满香葱末,然后反复擀压起酥。别看猪油用得足,但是吃起来却并不觉得油腻。
原因之二就在于面粉,父子烧饼的面胚是用玉米粉和白面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揉成的,至于具体比例那就是商业机密了。对比旁边的油条面胚,烧饼面团明显颜色更加金黄,这样既能让烤好的烧饼颜色更佳,也能增添杂粮的香气。
中午12:00何记面馆余姚这家何记面馆,是当地人推荐给我们的,至今已经开了24年了。
我们到的时候正值饭点,一楼坐得满满当当。听说,这家店因为烧面手艺优秀,被列为余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是不少本地人“从小吃到大”的回忆。
店里最大的特色是手擀鲜面。店长徐阿姨告诉小时新闻记者,杭州人吃面,喜欢吃形状比较狭细,煮得火候比较轻,口感偏硬的面。但是余姚人喜欢吃形状稍微宽一点,煮的时间稍久一些,口感劲道的手擀面。
环顾四周,每个人面前的标配是一碗手擀面,另加一碟小菜。手擀面在门口的吧台点单,如果是第一次来,可以试试看招牌的黄鱼面和美鱼美蛙面。热菜小炒则要走到楼梯拐角处的点菜间下单。
明档点菜,所见即所得,烧的大多是余姚当地农家土菜。比如余姚独有的蒸三臭、苔条旗(音)鱼、松花团子。也许是因为靠近海边,各类东海海鲜也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黄鱼面里面有足足两条比手掌还长的小黄鱼,虽然用的是家常烧法,但胜在食材新鲜,鱼肉软嫩且鲜味十足。就连面汤喝起来,也十分浓郁,和杭帮面大有不同。
蒸三臭是余姚独有的特色菜,臭蒲瓜、臭豆腐和臭苋菜梗浸在菜油里一盘合蒸。用嘴一嘬溏心的苋菜梗,满口鲜香。还有宁波一带特色的苔条小旗(音)鱼,整条小旗鱼包裹着金黄的苔条面糊,实现了吃鱼不用挑鱼刺的吃货理想。
徐店长告诉我们,平时店里每天要卖出—碗左右的手擀面,高峰期排队半个小时也是常有的。
下午3:30阿桥大糕来到余姚,当地人一定会推荐这里的土特产梁弄大糕。这次,我们特意驱车前往梁弄镇,尝尝正宗的梁弄大糕是什么滋味。
梁弄镇家福超市旁边,是远近闻名的梁弄大糕一条街。走在这条街上,左右看去满眼都是各种名头的大糕店,毛估估有30多家。这其中,阿桥大糕是这条街也是整个镇最早专门卖大糕的铺子。
制作大糕的手艺,是梁弄古镇的独创,这种制糕技艺已经被收入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梅宇波是大糕手艺的第五代传人,也是阿桥大糕现在的当家人。
梅宇波告诉记者,在当地,大糕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象征,每逢端午节,已经订婚但尚未结婚的毛脚女婿必须挑大糕到丈人家里去。女方则会把大糕分给全村人同享,一来表示名花有主,二来也是分享喜悦。等到结婚之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则由女方挑大糕到男方家。所以上半年是售卖大糕的旺季,一个订单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得有四个熟练的制糕手艺人齐齐上阵从早忙到晚才应付得来。
店里随处可见木质的做糕模具,大多是梅宇波爷爷那辈做的,传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其中“怡红祝福”的字模还曾经拿过金奖。小梅说,梁弄大糕这几年名气越来越大,每年都有外国友人来这里选购大糕当作伴手礼带回去。
最后,梅宇波还科普了一个小知识:很多人都认为大糕要趁热才好吃,但其实不尽然。
大糕的最佳食用时间是根据口味不同而有所区别的。松花味的大糕一定要趁热吃,撒完松花粉马上吃掉,放置时间久了大糕的水分会被松花粉吸走;桂花味的大糕放到有余温吃最佳,而像原味、黑米、艾草味的大糕放凉吃才能感受到米糕的Q弹和米香味。
晚上9:30阿强牛味馆“牛骨头来一份。”
“雨伞袋切一盘,再来个牛肉粉丝。”
走进余姚“阿强牛味馆”的客人大多都是直接报出菜名,价格表仿佛已经熟记于心。牛味馆是余姚专吃牛肉和牛身上各种部位的“苍蝇馆子”,有点类似温州的黄牛肉馆。这家阿强牛味馆,虽然藏身在一爿略显拥挤的铺面之中,门头也已经不太崭新,但经营了二十多年,人气一直非常稳定。
小时新闻记者一进门,先是被墙上挂着的价格表震撼,和价格无关,上面罗列的雨伞袋、牛蛋、牛心管都是闻所未闻。
每天早上现卤的各类牛货一一铺陈在窗口,懒得看价格表,就直接看菜下单。
牛肚牛腱子卖得最快,雨伞袋是当地的土话,其实就是牛的第四个胃。口感相比常见的毛肚和牛肚,更加柔软弹嫩,没有那么多尖刺凸起,在别处似乎并不多见。
老板阿强从年轻小伙子干到头发花白,二十多年的刀工功力十足,手起刀落,一盘厚薄均匀的牛腱子就上桌了。
阿强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在余姚,每家牛味馆的卤水配方都不一样,他们家的配方已经用了二十多年,味道一直不变,是店里的最高机密。
牛骨砂锅既能当下酒菜,又能当夜宵,几乎每桌必点。喜欢吃肉的就点牛背骨,喜欢吸骨髓的就点牛大骨,各取所需。牛骨炖的酥烂,用筷子轻轻一拨就能骨肉分离,直接用手抓着啃,有种快意江湖的爽劲儿。
阿强家的粉丝煲好吃,一大秘诀就是用了真正牛骨熬出来的底汤。对于底汤,阿强倒是坦诚的很,“哪来那么多的老汤,我们家的汤头都是每天现熬的,今天卖多少牛肉,就用剔出来的牛骨熬汤,一样很好吃。”
阿强牛味馆从中午开门做生意一直做到凌晨两点半。对于像我们这样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说,这样一锅汤汤水水下肚,落胃得很。
看完了余姚的美食地图心动了吗?
如果你也想推荐自己身边的地道家乡美味,
欢迎通过“吃货圈”社群,给我们爆料哦。
-END-
图文
阿徐大P
编辑
阿徐
你可能感兴趣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