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分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中的“分”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昼夜等长,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平分春季,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它标志着春季九十天的中间点,春分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精确划分的智慧。春分通常在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除极地外)几乎昼夜等长。
渊源:春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与中国的天文观测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天象、物候变化,发现春分这一天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是划分季节和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四千年前,中国就已经有庆祝春分的活动,如羲仲受尧帝派遣,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确定了春分的时间,为后来四季的确立以及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据史书记载,周朝时期就已有春分的祭祀仪式,人们称之为“春祭”或“春射”,以此祈求丰收和安康。关于春分的由来,还流传着炎帝寻找太阳、带来温暖阳光和丰收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温暖阳光和五谷丰登的渴望。
文化习俗:
立春蛋:春分立蛋是其中一项广泛流传的习俗。据说在春分这一天,鸡蛋容易站立起来,这一现象也象征着平衡与和谐。春分时节,民间流行“竖蛋”游戏,人们尝试将鸡蛋竖立起来,祈求新的一年里阴阳平衡,平安顺利。
春祭活动:春分也是春祭的开始。春祭,即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除此之外,春分前后各地还有其他不同祭祀活动,比如祭拜开漳圣王陈元光、观世音菩萨诞辰、三山国王等神祇,以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
粘雀子嘴:在一些农村地区,春分这一天农民家里都要吃汤圆,还要把十多个或二三十个不包心的汤圆煮好,用细竹叉扦好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寓意粘住麻雀等小鸟的嘴巴,防止它们啄食农作物种子,表达对丰收的期盼。
簪花喝酒:古代春分还有簪花饮酒的习俗,男女老少都会在头上佩戴鲜花,以示庆贺春天的到来。
吃春菜:春菜顾名思义,是春天的蔬菜。在岭南一带,春分有吃春菜的风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送春牛:春分到,送出春牛图。春牛图是指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再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一般都是能言擅唱歌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俗语。
放风筝:春分也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风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在春风中放飞风筝的传统,象征着祛病消灾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踏青游春:春分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人们常结伴出游,欣赏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景色,这一行为被称为“踏青”。
以上习俗体现了春分作为重要节气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与生活实践、民间信仰和娱乐活动的紧密联系。
春分不仅仅是农历春季开始的标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多样的传统习俗。春分曾是体现古老的凤凰崇拜的吉祥节气,但一些与春分相关的思想和习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现代社会,尽管一些传统习俗可能已不再普遍,但春分仍被视为春天的重要节点,象征着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以及生命的复苏和生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