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做的最多的家务事就是淘猪菜。
有的地方把淘猪菜称作挖猪菜或者打猪草,我总觉得都没有淘猪菜准确又好听。
淘猪菜就是在田里地里以及其它植物丛生的地方,挑选出适合猪吃的植物,然后挖出来或者扯起来或者摘下来,而庄稼和不适合猪吃的植物却不能挖、扯、摘。淘能够表达这样的内涵,挖和打则没有表现出对猪菜的分辨意境,也没有表达出扯和摘的意思。淘的猪菜基本都是营养丰富的野菜,许多菜人都可以吃,草与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只能叫猪菜而不能叫猪草。称呼猪菜而不是猪草,还表明对猪的尊重,感谢猪为人类提供的美味肉食,因此给它吃菜而不是吃草。
我们家许多地方都叫淘猪菜,和挖猪菜或者打猪草的叫法相比,显得更贴切,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味道。淘猪菜的叫法源于何代何年,是个人的创造发明,还是群体的智慧结晶,已无从考证,但它代代相传,把农业社会那种特有的劳动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我淘猪菜是从没有看牛的二年级开始的。那时候家里每年要看养二头猪,由于粮食不够吃,喂猪主要靠从野外淘的猪菜和从河塘里捞的虾子草。
基本上每天早上,母亲都会在太阳起山时分喊我起床。穿好衣服,套双破布鞋,更多的时候是光着脚,也不洗脸,拎着母亲准备好的腰箩和小斫,我便出门了。
早上淘猪菜一般都在家附近的菜园和地里。
菜网里往往会长出马齿苋、地样菜等野菜,一般都不用小斫挖,只要用手在根上部轻轻一拔,一颗绿油油的野菜便到手了,然后在小斫上轻轻地磕掉沙土后放进腰箩,再去淘下一颗。
地里淘猪菜主要在小麦地、红薯地、油菜地、芝麻地、黄豆地、麻地、烟叶地、玉榴地、北瓜墱等这些地方。当地里禾子还没有长满的时候,往往会长出拦麦草、马齿苋等野菜,有时候一块地就能淘到小半腰箩。地里禾子长起来后,便基本淘不到了。
只要不损坏庄稼,在菜园和地里淘猪菜基本受欢迎的,因为等于除了草。但如果糟蹋了庄稼可就不行了。是生产队的地还好一点,队长只是跟你家大人重讲几句,不会骂。菜园和私人家的地就不同了,轻则跺着脚骂,重则会上门投(包含告知,论理,出气等意思),一般情况下,大人赔个小心(赔礼道歉的意思)便过去了,但有时候也会争吵甚至发展成打架。母亲素夕(向来的意思)贤良,害怕别人骂,总是反复叮咛我,淘猪菜千万不能糟蹋菜园和地里的东西。我完全按照母亲嘱咐做,在菜园和地里淘猪菜从不损坏庄稼,也就没有驮过人骂。
太阳几丈高了,大人们收工回家吃早饭,我也拎着满满的一腰箩猪菜,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吃过饭后便去上学。
下午放学到家书包一丢,不用母亲讲,我就拎着腰箩,拿着小斫,出去淘猪菜了。淘猪菜的地方也基本是菜园和地里,只是地点在不停的变换。
小时候淘猪菜,我几乎跑周了我家屋及附近几个生产队所有人家的菜园和所有种植庄稼的旱地,而且不止一遍。我知道那家菜园、那块地有没有猪菜、有什么样的猪菜,所以淘猪菜的效率高,一般一个多小时便能淘得一腰箩猪菜回家。
母亲见着便很高兴,这时候即使做了什么错事,母亲也不怎么打骂,只是轻轻的责备几句,便任由我玩去。
在淘猪菜事情上,母亲也有骂我的时候。星期六、星期天,还有放假,我一般下午淘猪菜,由于时间长,往往会和家屋的淘猪菜伢们在外面疯玩。
我记得下午淘猪菜时,我经常和家屋的伢在田埂上挖洞做窑,把稻草塞进去用火柴点着,浓浓的黑烟便从上面的小孔袅袅升起,尚好(程度较重的意思)有点烧窑的味道。
这时,田畈上做事的大人远远望见,便会大声呵斥:“你们这些伢搞么事,把稻草尽烧糟掉着!”
听见大人骂,我们抓起腰箩和小斫就跑,到大人望不见的地方又集在一起玩。
太阳快下山了,我们这才发现腰箩里还憋憋的,赶紧去淘猪菜。可天要黑了,实在掏不满一腰箩,就跑到隔壁生产队田里扯花草或者拔萝卜放在猪菜下面,拎着回家交差。
母亲发现后就知道我一下午都在外面玩,必然会责骂一通,晚上出去玩是想不到了,只能照母亲说的去做,就是剁猪菜、绞柴把,或者做其它什么事。
随着农村一家一户看猪越来越少,淘猪菜也就逐渐减少。每次回老家,看见路边沟旁、田间地头那一丛丛茂盛的野菜,我便不由自主地兴奋,心想小时候要是有这么多、这么men(茂盛的意思)、这么莹的猪菜该多好!
淘猪菜已成遥远的记忆,今天养猪再也不需要淘猪菜了,可现在吃饲料的猪肉味道与小时候吃猪菜为主的猪肉相比实在差别太大了。过去的猪肉吃在嘴里松松软软的,鲜香油滑,味道醇正。特别是红白喜事大锅红烧肉,gan(夹的意思)一块放进嘴里一咬,那满口油滑滑的鲜香立刻沁入心脾,直冲脑门,人舒服得似乎要飘起来!可现在吃饲料的猪肉,干柴、粗糟,怎么也烧不出当年的味道。
什么时候能够常年吃上小时候一样鲜香的猪肉就好了!
声明:“潜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