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7.30
粥姐姐的第六十五篇原创28
三十四野茼蒿7月,楼门口的草丛里,冒出来一棵芝麻。芝麻茎粗叶阔,南方水土好的缘故吧。一天发现它开花了,却不是节节高的白芝麻花,而是在茎稍有几朵花苞,花苞圆柱形(钟形),垂向地面,有花苞裂开了缝儿,有红褐色花蕊露出来。
形色识花说是野茼蒿。茼蒿认得也吃过,茼蒿花也见过,野茼蒿却是初识。过了两天,花开了,圆柱口温柔红褐的一团。茼蒿的花,是和菊花一样,明黄轻快的,两者完全不同。想想家乡的野人苋(野生苋菜),形态花朵种子和苋菜是很相似的,而这野茼蒿和茼蒿区别明显,它们之间是啥关系呢?
去百科学习,原来两者关系稍远:同为菊科,茼蒿是春黄菊族茼蒿属,野茼蒿是千里光族野茼蒿属——有趣吧,从汉语名字来说,同一个“老爷(曾祖父)”,“亲兄弟”的“爷”名字不沾边,“堂兄弟”的“爸”和它们却取了个“同名”。“芝麻”7.28
野茼蒿和芝麻
茼蒿的花.5.12江滩
再学习野茼蒿的发现史,它其实来自非洲,大约20世纪初从印度支那(中南半岛)蔓延入境,最初进入广西,所以在广西,野茼蒿也叫“安南菜”(安南国,现越南北部地区)。咱们这里水土比它老家好,又少了天敌作对,所以它跑得野,长得凶,南方常见,战争年代曾救过被困山林八个月的琼崖红军的命,所以在海南,它是大名鼎鼎的“革命菜”。细看这株曾建奇功的革命菜,植株比茼蒿要壮实,茎粗,有纵棱,侧枝腋生,叶子较宽阔,顶端渐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时有羽状裂,叶面无毛。总体看来面目清爽,想来嫩苗口感不差。至今它仍是一道野菜,凉拌、炒肉、炖汤无不美味。茎粗叶阔7.30
其实注意到野茼蒿,还是因为它的花朵可爱。头状花序上一嘟噜花苞,花梗虽不细弱,但较长,花苞便度深鞠躬向下,一派谦恭模样。总苞(花苞)钟状,长1厘米左右,总苞片(包在花外边的那层)绿色,等长,线状披针形。总苞根部平坦(基部截形),有数个不等长的线形小苞片,绿色或紫色,叫人想起年轻人的锅盖头。另外花梗上也会有线形苞片,更长。花梗和苞片上都有短疏毛。花开时,管状花伸出总苞,花柱两裂,弯成半圆,挠钩样。花冠毛茸茸的,密集而蓬松,少女的梦幻般,很独特的花。随着花开,花梗渐抬,只几天功夫,便仰望着天空了。洁白纤长的冠毛奓开,略粗的淡黄花柱零落,种子快要成熟了。还没等我查看种子,一天下班回来,只见它被折掉不见了。冠毛和花柱8.5
直到两个多后,在校园内路边珊瑚树边,遇到一株野茼蒿。其实是它“拦路”——1米多的身子,侧枝多,上半身太重,便倒在人行道上。感谢环卫大姐没扯掉它(拔草属于绿化部门),来往的人绕着走没踩踏它。正在花期,有一朵成熟了,冠毛厚实,洁白,轻轻一碰,掉下一撮,看到其下的果子。
瘦果细圆柱状,稍暗的红色,有纵形的肋,像什么呢,像一个收起来的红灯笼。瘦果长约2毫米,冠毛长约10毫米。一个瘦果的冠毛有数十根,所以野茼蒿种子的降落伞,还是很奢华的,轻轻一呼吸,一群小伞就飘走了。小苞片、总苞片、钟形总苞10.25花冠10.25冠毛和瘦果10.25瘦果10.25我离开的时候,把这株野茼蒿扶起来,藏进珊瑚树枝间去。每天经过都要看看它的花。一周后,绿化科秋冬防火除杂草,珊瑚树下的杂草都扯了,包括那株挂满小红果的独苗土人参。而土人参不远处,野茼蒿的花依旧安静开着,几朵种子都远行的空“果托”,一圈总苞片似一群老者,闲聊着或静默着,内容想必是远行的孩子们。
《救荒本草》中也有野茼蒿:“生荒野中。苗高二三尺。茎紫赤色。叶似白蒿,色微青黄;又似初生松针而茸细,味苦。”此野茼蒿非彼野茼蒿,而是菊科蒿属的猪毛蒿。扯下的草11.2躲过一劫的野茼蒿11.2
粥姐姐喜欢,是一团柔和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