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些与吃饭有关的小文章玩玩。
(图片来自网络)
有关吃钣(二)
——擀面
图/文屈友兵
早稻秧苗插完,地里的麦子开始慢慢变黄了,大约一个月后,经过辛苦而又紧张地割麦,打麦,晾晒,金黄饱满的新麦终于出来了,这是农村一年当中的第一次大的收获,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微笑,家家户户开始用新麦磨面粉,做面食了。
(图片来自网络)
几乎每天晚上,我家都要吃手擀面。面是舅伯和的(他是个盲人,跟着我们一起生活)。我也想和面,但是才十来岁,力气小,揉得太慢,揉一会儿就手酸没力气,只好作罢。一般下午三四点和好,然后让面团饧着。半个小时后,面团看起来更加光滑圆润,手指轻按下去,松开,凹下的地方慢慢鼓起来,就可以擀面了。
那个时候不明白为什么面看起来和面了,却还要反复揉压,揉压好的面又要饧半个多小时才开始擀。长大后才慢慢知道,这样擀出来的面更劲道一些。
把堂屋的小桌子擦干净,洒上干面粉,把面团放在上面,压成圆饼,然后用擀面杖把面团朝四周不断擀压,等到变得比较薄一点,再用擀面杖把面皮卷起来。这时,双手压着擀面杖向前滚一下,立马又滚回来,来回三四遍后,再向前猛地滚一下,半边面皮“啪”的一声翻了个身,然后卷好。接下来不停地重复着刚才的步骤。一个方向擀一会儿,就把面皮铺开,撒点干面粉,防止粘连,换个方面重新卷起,继续擀,直到面皮擀得既大又圆且薄为止。面皮擀好后,抽出擀面,把面皮切成宽窄均匀的面条,面条一般切成1.5倍韭菜叶子那么细。切好后,抖散,摊在簸箕上。
(图片来自网络)
擀面的活我大概也是十岁的样子就开始干了。我觉得拿着擀面杖擀面挺有意思,就想动手做做。可是我个子矮了,没法弄。我就搬来一张小马凳,站着小马凳上擀。看着面皮随着擀面杖滚来滚去,时不时“啪”的响一下,我就很兴奋,即使到后面累了也无所谓。
锅里水烧开后,我就把面条放进去。等水再次烧开,放两勺油,一点盐,时不时搅动一下,防止底下糊锅。过几分钟后,面条慢慢变得晶莹剔透了,就下入蔬菜,多半是下韭菜和苋菜,有时也会放红苕叶子。韭菜和红苕叶子下锅后,会很快变黑。不过韭菜变黑,面汤不会变,仍然是乳白色。红苕叶子变黑后,汤会变黑一点点。苋菜如果叶子是绿的,下锅后会变黑一些,但能看到绿色的底子,汤颜色会微微变深一点,但不会像下了红苕叶子那样深。如果苋菜叶是红色的,下锅后会变成紫红色,汤也会变成紫红色,红苋菜是天然的好染色师。
试了试咸淡,刚刚好,菜熟了,面也就熟了。面香,菜香,菜籽油或棉籽油的香气混合在一起,淡淡的,激发着人的食欲,肚子感觉更饿了。全家开饭后,一碗面会很快吃完,我常常会吃两碗。面夹起来送到嘴里,滑溜溜的,比较有嚼劲。我一向喜欢吃蔬菜,因此碗里的菜会多一点。
(图片来自网络)
有时,面擀好后,会切成菱形片的面叶,下到锅里煮面叶吃,味道跟面条没什么区别,但是换了个样子,觉得挺有趣。
那个时候家里太穷,面里是不可能放肉的,连调料都没得放。偶尔煮一个鸡蛋吃,就开心得不得了。天天吃素面,也没吃厌过。民以食为天,没有什么比填饱肚子还重要的了。
如果擀面时,在面上撒上一点芝麻,再用刀在菱形的面叶中间划一道口了,把面叶的一个长角从口子中钻过去,放入热油中炸一会儿,炸到面叶金黄酥脆时捞出来,就是非常好吃的一道零食了,我们方言称之为“翻角儿”。那个时候,没钱买零食吃,一年总要炸几次,放在一个大塑料袋里装起来,每次想吃零食了,就拿几片“翻角儿”出来解解馋,是最开心不过的事了。
年11月19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